全球工业品一站式采购平台
产品更全、速度更快、价格更低、售后更放心
首页 > 信息 > 资讯 > 生态环境部中国科学院印发《全国生态质量监督检测工作方案(20023-2025年)》

生态环境部中国科学院印发《全国生态质量监督检测工作方案(20023-2025年)》

2024-01-19来源:网络栏目:资讯

       据相关部门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生态质量指数(EQI)为59.6,生态质量为二类,属良好,表明我国生物多样性较丰富,自然生态系统覆盖比例较高、生态结构较完整、功能较完善。同时,监测也显示,区域生态破坏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重要部署,进一步推进全国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建设,深入开展全国生态质量监督监测与评价,有效支撑生态保护监管,日前,生态环境部、中国科学院联合印发《全国生态质量监督监测工作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工作方案》)。
 
  生态质量监测是生态环境监测的重要领域,是生态环境部门有效行使生态监管与行政执法职责的重要支撑。《工作方案》提出工作目标,到2025年,基本建成全国生态质量监测网络,生态质量监督监测业务体系不断完善,生态质量监督监测水平不断提高,主动发现生态破坏问题的能力大幅提升,精准高效支撑生态保护监管。
 
  为实现工作目标,《工作方案》明确组建全国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开展生态质量监督监测、全面加强数据管理和质控以及完善工作机制在内的四项工作任务。
 
  《工作方案》指出,要建立以卫星遥感为核心,航空遥感为补充的生态质量遥感监测体系。同时进一步加强航空遥感监测能力建设,开展全天候、定量化主动监测,完善高精度、轻量化、标准化的高光谱传感器、激光雷达等生态遥感专用载荷。
 
  为了组建生态质量地面监测网络,要建立以综合监测站为区域中心,以监测样地为主要监测对象,以地面移动巡视为补充的生态质量地面监测网络,实现与遥感监测的协同、验证与补充。其中,针对遴选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工作方案》提到,要以80个生态保护监管重点区域为重点,综合考虑已有站点,原则上每个站监测范围在100公里左右。
 
  除此之外,还要重点部署移动巡视和视频监测设备,布设可见、红外等视频监控设备,对重点区域进行实时监控;部署具备视频采集、目标识别、植被监测等多功能的生态移动巡护车,开展日常巡查和问题核实。
 
  制定《工作方案》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补齐生态保护监管短板弱项的有益探索,对推进环境监测向生态环境监测转型发展,更加精准、科学支撑生态保护修复监督具有重要意义。
 
  《工作方案》发布实施后,相关部门要坚持监督监测定位,充分发挥遥感监测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协同做好生态质量遥感监测与地面监测、监测评价与质控,统筹推进全国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布局和监测样地布设,加强与中国科学院等部门和单位协作交流,充分调动资源与力量,建设好全国生态质量监督监测网络与业务支撑体系。
 

相关文章

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