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大豆消费大国之一,早在2021年,我国的大豆消费量就达到了11160万吨占全球总消费量的31.0%,并且这个数据长期以来都处于一个稳定发展的趋势。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我国喜欢豆制品并且擅长制作豆制品有很大的联系。
早在古代,大豆就是重要的食物来源,并且随着当时时代背景以及饮食需要,发展出了各种特色的豆制食品。与此同时,随着代饮食文化的发展,豆制品的种类和用途依旧在传承与转变,发展至今其种类繁多,包括豆腐、豆浆、豆干、豆皮、豆花、腐竹等,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口感和用途,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不仅如此,从大豆本身,到豆浆等饮品,再到豆腐、腐竹、豆花等加工食品,以及食用油等下游领域产品,大豆在我们手上可以说被“加工出了花”,除非少部分无法食用大豆及相关制品的人外,大豆在我们的生活中几乎可以说是随处可见的存在。但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如今却面临着大豆摄入不足的情况。
根据国民营养健康指导委员会办公室近日发布的数据,目前我国约有2/3的居民未达到平均每天摄入15克至25克大豆或相当量的大豆制品(成人标准)的推荐摄入量,甚至,背后还涉及到更加复杂的膳食平衡问题。
众所周知,大豆是植物蛋白的重要来源,同时也是优质不饱和脂肪酸的重要来源,保证饮食中的豆制品占比,能够促进骨骼以及肌肉的健康,对于儿童生长发育有益,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预防心血管疾病及骨质疏松,同时对于老年人来说也是一种有效的维持肌肉活性的途径。而参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在保证膳食丰富的前提下(每天应至少摄入12种食物,每周至少25种),大豆的摄入量是20克上下。这其实并非一件难事,因为300毫升的豆浆就差不多符合相当量标准了。当然也可以选择豆腐或者豆干,并且总体需求其实并不算高。
那么为什么还会出现大豆摄入不足的情况呢?关键原因还是在于膳食失调。
一方面随着物质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人开始倾向于从牛奶和肉类中摄入蛋白质,传统的中式早餐逐渐被西式早餐取代(大豆是中国传统早餐中重要的食材之一)。另一方面许多人忌讳大豆对于尿酸的影响,认为过量食用大豆会造成高嘌呤,所以人为的减少了大豆的摄入。最后还有快节奏生活对豆制品发展带来的限制。多方面原因影响了豆制品在大众日常餐饮中的比重。
因此,从这方面来看,想要改变大豆摄入不足的现状,关键该是在于大众科普的落实以及豆制品文化的发展。一方面,通过媒体、学校、社区等渠道,加强对大豆及其制品的营养价值和健康益处的宣传和教育,鼓励人们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蔬菜水果和豆类等食物的摄入量,减少肉类和油脂等食物的摄入量;另一方面,开发更多口味丰富、方便易食的大豆制品,满足人们的口味需求,提高大豆制品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