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是以单体为原料,通过加聚或缩聚反应聚合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由于质轻,化学性稳定,不会锈蚀,绝缘性好,导热性低等优点,塑料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然而,由于物理化学结构稳定、在自然环境中塑料难以自然降解,“白色污染”已经成为世界环境难题。
为了保护环境,在出台各类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的政策法规的同时,各国科学家也在积极研究可降解塑料。目前,全球和中国的可降解微塑料产量以每年14%和20%的增速增长。然而,可降解塑料因风化、物理磨损形成的微塑料(MPs)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一直没得到系统研究,特别是农业土壤碳封存方面,少有考虑碳封存的形态、持久性和氮需求。
近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环境研究团队在可生物降解微塑料对土壤功能性有机碳氮库的影响方面取得重要进展,首次从碳累积、氮需求的新视角报道了典型农膜微塑料(PBAT)对热带砖红壤功能性有机碳氮库组分的影响,并解析了其微生物机制。该研究结果对理解微塑料污染下的碳封存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团队以农业中常用的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AT)为可降解塑料材料代表,按照有机质生态功能、持久性、形成过程的不同,重点分析可生物降解微塑料(PBAT-MPs)对砖红壤功能性有机碳氮库组分的影响,并从碳(C)累积、氮(N)需求的新视角解析其微生物机制。
研究结果强调,为规避PBAT-MPs污染土壤中的有机质周转速率下降,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POM中不稳定氮流失和顽固性碳富集的养分失衡风险。
相关研究结果Effect of biodegradable PBAT microplastics on the C and N accumulation of functional organic pools in tropical latosol于近日发表在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参考来源:中国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