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本年度全国两会的召开,人工智能再度成为“热词”。政府工作报告不仅3次提到“人工智能”,更首次提出了开展“人工智能+”行动,这一创新性的行动背后蕴含着深远的战略意义。
回顾历年政府工作报告,从2015年提出的“互联网+”到2019年提出的“智能+”,它们在不同阶段推动了产业的转型升级。如今,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成为引领新一代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的“人工智能+”行动,不仅顺应了全球AI发展的潮流,更与中国产业升级的大势紧密相连。这一行动无疑将为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业的广泛应用开启新篇章。
“智能+”与“人工智能+”虽然看似相近,但内涵却有所不同。如果说2019年的“智能+”更侧重于工业互联网,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赋能,那么今年的“人工智能+”行动则体现出从研发到场景应用再到产业打造的全链条赋能,并进一步明确了“人工智能+”在数字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事实上,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取得积极进展,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基础设施不断夯实,创新成果加速涌现。
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5784亿元,增速13.9%。市场规模约为14.4万亿元,企业数量超4500家。相关研究机构预测,2035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有望达1.73万亿元,全球占比达30.6%。
迅猛的发展态势和广阔的市场空间,为“人工智能+”行动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截至目前,中国开发的人工智能大模型融合应用不断拓展,已在智慧矿山、药物研发、气象、政务、金融、智能制造、铁路管理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已拓展至49个国民经济大类,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聊天机器人、智能搜索、文本生成等应用中普及。
AI技术不仅仅助力智能制造,还能预测台风、识别故障、制定生产计划……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持续突破,智能时代正在加速到来。
不少专家学者和业界人士表示,要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科学技术创新,以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应用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要加快建立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体系,打造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着力实现应用算法、智能芯片等关键技术的突破。
总体而言,我国AI核心产业规模超5000亿元,这一突破性数据不仅展现了我国对人工智能技术的高度重视,更是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深远布局。随着“人工智能+”这一行动的深入推进,相信人工智能将在推动产业升级、促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