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工业品一站式采购平台
产品更全、速度更快、价格更低、售后更放心
首页 > 信息 > 资讯 > 《钢铁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发布

《钢铁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发布

2024-01-18来源:网络栏目:资讯

     钢铁作为“工业粮食”,是制造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石。钢铁工业具有生产流程连续、工艺体系复杂、产品中间态多样化、大型高温高压设备集中、人因安全要求高等特征,属于典型的流程型制造业,面临着严峻的资源、市场、环保、竞争等挑战,亟需通过智能制造先进技术和装备的场景应用,提高行业的绿色环保水平、安全保障能力、生产制造效率。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依据《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1版)》,组织编制了《钢铁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以下简称《指南》),以指导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钢铁行业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解决标准缺失、滞后等问题,加快推进质量变革、效益变革、动力变革,促进钢铁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指南》指出,到2025年,建立较为完善的钢铁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累计研制45项以上钢铁行业智能制造领域标准,基本覆盖基础共性和装备层、车间层、工厂层、企业层、产业链协同层各层级标准,优先制定基础共性标准以及绿色低碳、产品质量、生产安全等关键应用场景标准,突出标准在先进制造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相互融合和迭代提升过程中的引导作用,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研制,为世界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中国贡献。
 
  《指南》提出了钢铁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体系结构、体系框架、建设内容,并给出了现行和在研的国家和行业标准清单以及未来标准建设重点,系统解决了建设钢铁行业智能工厂需要标准“做什么”、“有什么”、“怎么做”等问题。
 
  其中,《指南》明确建设内容包括:
 
  (一)基础共性标准
 
  主要包括通用、检测、评价、工业网络、赋能技术5个部分。用于统一钢铁行业智能制造术语定义、检测方法、评价方法等基础通用标准,以及钢铁行业在工业网络、赋能技术等方面的共性技术标准。其中,通用、检测、评价内容对应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中“基础共性”部分建设内容,工业网络、赋能技术内容对应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中“智能赋能技术”部分建设内容。
 
  1.通用标准
 
  主要包括钢铁行业智能制造术语与定义、钢铁工业数据分类与编码、智能工厂参考架构、物料标识编码等标准。主要用于规范与统一对智能制造的认知理解,以及构建钢铁行业智能化发展所需的标识、编码、参考架构等基础通用标准。
 
  2.检测标准
 
  主要包括铁水、钢水等成分智能分析,长材、扁平材等钢产品外形、轮廓、表面、力学性能智能检测与预测等标准。主要用于保障钢铁行业产品质量,推动智能技术在检验检测与实时工艺优化等方面的应用。
 
  3.评价标准
 
  主要包括钢铁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实施指南、钢铁智能工厂评价实施指南,钢铁行业设计、生产、管理、供应链等方面评价评级标准。主要用于指导钢铁企业识别智能制造现状,摸清提升智能制造水平重点方向,为企业智能化改造升级规划提供参考。
 
  4.工业网络标准
 
  主要包括体系架构、网联技术、云基础设施、网络与数据安全 4 个部分。主要用于指导钢铁企业建立符合自身产品特色需求的工业网络,从架构、基础技术、项目建设、网络与数据安全等方面提供参考。
 
  5.赋能技术标准
 
  主要包括工业大数据、边缘计算、数字孪生、区块链、工业软件、算法模型与优化 6 个部分。主要用于指导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钢铁领域融合应用,进行深度建模、训练与优化,提升钢铁行业智能生产工艺水平。
 
  (二)装备层标准
 
  主要包括无人运输装备、工业机器人和人机协作系统 3个部分。主要用于规范单体智能装备的功能、质量、接口和性能提升标准。
 
  1.无人运输装备标准
 
  主要包括面向钢铁行业厂内及跨厂的自动引导车、桥式起重机、钢制品运输车、传动运输设备、矿山铁路运输设备、井下运输设备等装备的技术要求,以及面向上述装备的智能感知、控制系统、运维诊断、远控/集控、无人驾驶等系统的技术要求。主要用于指导现场作业少人化、无人化,为装备远控、集控、协同等提供技术参考。
 
  2.工业机器人标准
 
  主要包括高炉出铁厂机器人作业、自动加保护渣等围绕钢铁行业生产过程中巡检、操作、包装、质检等对主辅工序以及公辅作业中实现代人操作的机器人相关标准。主要用于指导智能工业机器人在钢铁行业的相关应用及技术参考。
 
  3.人机协作系统标准
 
  主要包括人机交互界面中增强信息辨识度的色彩设计技术要求等人机交互相关技术标准。主要用于提高钢铁行业相关工业系统的界面设计水平、降低复杂度、减少误操作,保障生产安全并提高系统可用性、易用性。
 
  (三)车间层标准
 
  主要用于规范工序级(车间)业务活动的相关标准,涉及工艺产线管控、生产作业、工序级质量控制、业务集成优化和模型建设等,包括矿山、原料场、炼铁、炼钢、轧钢和其他 6 个部分。
 
  1.矿山标准
 
  主要包括钢铁行业采矿选矿、冶金矿山集成管控等管理系统技术要求。主要用于规范采矿、运输、现场无人化及远程控制等智能化系统技术要求,指导冶金矿山精细化管理。
 
  2.原料场标准
 
  主要包括智能原料场系统建设技术要求,配矿、堆取料机、原料皮带无人化应用技术要求等标准。主要用于指导企业实现原料场数字化管理。
 
  3.炼铁车间标准
 
  主要包括焦化、烧结、球团、高炉等炼铁系统一体化管控技术要求,智能高炉系统建设及评价诊断标准,高炉远控生产过程智能化、气基直接还原等非高炉炼铁智能化技术要求,原燃料智能生产技术要求及质量一体化管控要求等标准。主要用于规范焦化、烧结、球团、炼铁等工序系统建设、系统集成,以及各生产工序智能化提升及改造技术要求。
 
  4.炼钢车间标准
 
  主要包括炼钢车间集成管控系统标准,面向炼钢生产过程的铁水处理、智能炼钢、自动出钢、钢包合金智能配料、浇铸无人化、连铸坯热装预处理等控制系统技术要求。用于规范炼钢生产工序智能化提升及改造技术要求,确保炼钢车间建设的系统集成规范化、制造过程智能化。
 
  5.轧钢车间标准
 
  主要包括轧钢车间智能集成管控系统标准,面向长材、扁平材等轧钢生产过程的温度、尺寸、形状等控制系统技术要求。主要用于规范轧钢生产工序智能化提升及改造技术要求,确保轧钢车间建设的系统集成规范化、制造过程智能化。
 
  6.其他标准
 
  主要包括智能磨辊间、无人变电站等部分车间通用或其他公辅类标准,铸轧智能车间或其他上下游车间具备横向集成的一体化车间建设标准。主要用于规范 CA-CE 尚未覆盖到的智能车间技术要求。
 
  (四)工厂层标准
 
  主要用于规范工厂或跨工序的钢铁智能工厂设计、生产、管理要求等,支撑钢铁智能工厂建设,包括设计与交付、生产管控、资源保障 3 个部分。
 
  1.设计与交付标准
 
  主要包括工厂设计与交付、生产工艺设计标准。
 
  2.生产管控标准
 
  主要包括生产计划排程、一体化协同管控、全流程质量管控标准。主要用于规范生产计划、生产执行、生产控制等生产过程中的系统技术要求,确保设计与交付和生产执行互联互通、生产计划**、生产过程智能管控。
 
  3.资源保障标准
 
  主要包括能源管控、设备管理、安全环保管理、工厂物流管理等标准。主要用于规范生产执行过程中生产资源保障系统技术要求,以资源**配置,确保生产计划如期完成,助力企业低碳绿色安全高效发展。
 
  (五)企业层标准
 
  主要包括资源计划与市场预测、采购管理、销售管理、产品研发设计、工厂协同、数据资产管理 6 个部分。用于指导钢铁企业优化资源配置,规范采购、销售、研发、数据资源等运营管理,实现企业内部深度协同。
 
  (六)协同层标准
 
  主要包括数据共享、供应链协同、客户服务 3 个部分。用于规范企业内外部的信息互联和共享等系统技术要求,确保跨企业、跨地区资源共享、协同合作。
 
  组织实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积极发挥行业协(学)会及专家智库作用,汇聚各类优质标准化资源,引导行业内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社会团体、检测认证机构等积极参与标准化工作,形成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及验证、应用推广、产业发展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二)加快标准研制。立足实际发展需要,加快研究制定钢铁行业基础共性以及智能装备、智能车间、智能工厂等标准。发挥好钢铁行业智能制造标准试验验证公共服务平台作用,形成标准化与智能化建设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良好态势。
 
  (三)推动宣贯实施。充分发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行业协(学)会等的行业影响力,广泛进行宣传,加快标准应用。树立钢铁行业智能制造标准应用示范标杆,总结可复制的先进经验,为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应用试点示范提供支撑。
 
  (四)加强交流与合作。加强钢铁行业上下游、智能制造相关产业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标准的适应性。积极支持钢铁企业、科研机构等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与国际同行共同制定国际标准,通过国际交流合作,提高行业应用水平和国际化水平。
 
  智能制造是中国推进制造强国战略的主攻方向,标准是实现智能制造的重要技术基础,《指南》的发布将有效指导未来两年钢铁行业智能制造领域国行标的申报研制和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方向。
 

相关文章

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