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十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年均值由2015年的46微克/立方米降至2021年的30微克/立方米,成为全球大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在二十大新闻中心举办的第五场记者招待会上,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称。
数据层面,亚洲清洁中心编制的《大气中国2021》显示,2020年时值“十三五”和《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收官,全国城市空气质量大幅改善,全面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城市共202个,超额完成约束性指标,臭氧(O3)年平均浓度更是实现自2013年有记录以来首次同比下降。
实际感受上,“北京蓝”等“XX蓝”刷屏,群众蓝天获得感明显增强,大气污染防治成效日益凸显。蓝天常伴,已成为首都北京环境质量改善的标志性成果。从2013年至2021年,北京以“一微克一微克去抠、一个点一个点去防”的精神,首次实现空气质量全面达标,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誉为“北京奇迹”。
我国基于产业、能源、交通三大结构优化调整和末端治理等手段,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已取得阶段性进展。然而,目前的大气环境质量水平离实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这一目标还有明显差距。尤其是O3污染正呈现出逐年上升的态势,对优良天数影响接近PM2.5,成为实现优良天数约束性指标的重要瓶颈。与此同时,“2030年碳达峰、2060碳中和”的美好愿景之下,碳减排也被提上重点工作日程。
综合PM2.5与O3协同控制与减碳需求,“十四五”时期,加大季节性调控措施力度有着必然性。总体以秋冬季PM2.5污染防治攻坚和夏季O3污染防治攻坚为重点,推动两者共同前体物NOx和VOCs减排,不同地区根据自身污染的季节特点确定攻坚重点时段。再者,秋冬供暖季来临,煤炭等燃料消耗量陡增,也给此时的大气污染防治带来更大压力。
前不久,在生态环境部10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有关负责人在答复有关问题时表示:“生态环境部将密切关注空气质量变化态势,统筹做好疫情防控、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积极安排部署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届时将采取区域联防联控、开展监督帮扶等措施,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清洁取暖工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确保温暖过冬。
参照往年,生态环境部后续将出台具体的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方案,为相关工作的推进提供政策支撑。